近鄉情卻~ 《土地神學》第四章讀書心得之一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6-21 20:19
「近鄉情卻」是一種快要達到目標或理想時,心裡產生一種畏懼或者是莫名的情緒,有時,這種情緒會導致前功盡棄,到手的天鵝飛走了。就如同在桌球場上,有時候比數已經來到10:5,只差一分就能夠打敗對手,卻因為近鄉情卻的情緒,打球開始太過於保守,導致最後被逆轉。
在《土地神學》第四章〈邊界反思〉中,談論到以色列人在曠野生活後,預備要進入上帝所應許給他們的迦南地。對他們來說,其實他們毫無退路,原本提供他們的食物、水、肉,都慢慢地停止供應。這表示他們必須進入這流奶與蜜的地方,好在那裡可以尋求到生活所需。這是一個嶄新的生活,也是上帝應許給他們的。不過,很明顯的,他們開始猶豫了,這個猶豫表面上是出於害怕,因為迦南人似乎比想像中的還要強大,實際上,可能是近鄉情卻的情緒,面對即將要在這塊土地的全新生活開始感到不知所措。
「土地對以色列來說是個禮物。」這提醒以色列,他們不是依靠能力或謀略得到這塊土地,而是上帝所賞賜給他們的。就如改革宗所堅持的「唯獨恩典」,談到了我們得著救贖恩典,完完全全是出自於上帝充滿恩典的愛。進入土地的生活,雖然沒有曠野中上帝所供應的嗎哪、鵪鶉、水,但上帝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有出產、有自己的房子......等等,這也都是上帝所供應的恩典。「土地不單是為了飽足,而是為了確保得以飽足。」在曠野的生活,雖然沒有欠缺,卻是一種餐風露宿的生活,只能「一天的難處一天當」;而「土地」代表著未來也是穩定的,有土地可以耕種、有房子可以居住,生活更加有保障。
過去,以色列在「土地」生活的時候,是在埃及地為奴,是一種必須勞心勞力的地方。那樣的土地是令人感到不安的,付出所獲得的大部分都給於壓迫他們的埃及地。如今,一旦他們跨越了約旦河,他們所得著的「土地」,是賞賜人平安,在其中得著一切辛苦勞力得來的收穫。不過,必須小心的,得著土地的人就是手握「權力」的人,應該時時記得這塊土地是上帝所賞賜的,不應該變成自己所擁有的,也不應該想要宰制這塊土地。
因此,在進入迦南地之前,以色列被敦促要回想過去,因為一旦忘記過去,就會忘記上帝的恩典。他們忘記自己曾經「過去為奴」,也忘記了上帝才是「那位能帶來改變」的歷史主宰。因此,他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落入「渴望重回奴役狀態」的景況之中。(出16:3)回想過去,也是一種預防落入一種誘惑,就是「自以為生活的局面本該如此,且是以色列自己造就如此局面。」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忘記了所有一切都來自於上帝的恩典,誤以為自己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最終,將會落入敬拜別神的誘惑之中。這些神明。透過滿足人的需要,提供人可以控制這塊土地的手段。這就是落入「貪婪」的誘惑之中,期待在這塊土地中得著利益,並且佔為己有,不願意分享。
我們擁有恩典的人就是擁有「土地」的人,特別是我們許多人在社會上是被定義為「成功人士」或擁有「社會地位」的人,上帝賞賜我們有比別人還多的恩典。或許,我們會覺得自己仍不夠,就如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那可能是一種「近鄉情卻」的感覺,因為當我們承認自己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恩典,所迎接來的新生活,就如同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我們必須理解這些恩典是上帝所賞賜,更必須負起管理所擁有「恩典」的責任,不讓自己陷入「貪婪」的誘惑之中。
東門教會也是擁有恩典的人,擁有比別的教會更多豐盛的資源,必然要在這塊「土地」上負起所擁有「恩典」的責任。就如同暑假的兒少營、東門學苑、東門樂齡等事工,提供更多人來到教會,不只是享受資源,更讓福音有機會進入他們的心中。未來,教會更要秉持這樣的思維,繼續辦理更多的事工,特別是在社青,將是我們可以多多著墨的。或許,我們對新的事工有一些躊躇,但那只是「近鄉情卻」的情緒而已,盼望上帝引領東門教會得著更多的祝福,負起更多這些「恩典」的責任。
在《土地神學》第四章〈邊界反思〉中,談論到以色列人在曠野生活後,預備要進入上帝所應許給他們的迦南地。對他們來說,其實他們毫無退路,原本提供他們的食物、水、肉,都慢慢地停止供應。這表示他們必須進入這流奶與蜜的地方,好在那裡可以尋求到生活所需。這是一個嶄新的生活,也是上帝應許給他們的。不過,很明顯的,他們開始猶豫了,這個猶豫表面上是出於害怕,因為迦南人似乎比想像中的還要強大,實際上,可能是近鄉情卻的情緒,面對即將要在這塊土地的全新生活開始感到不知所措。
「土地對以色列來說是個禮物。」這提醒以色列,他們不是依靠能力或謀略得到這塊土地,而是上帝所賞賜給他們的。就如改革宗所堅持的「唯獨恩典」,談到了我們得著救贖恩典,完完全全是出自於上帝充滿恩典的愛。進入土地的生活,雖然沒有曠野中上帝所供應的嗎哪、鵪鶉、水,但上帝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有出產、有自己的房子......等等,這也都是上帝所供應的恩典。「土地不單是為了飽足,而是為了確保得以飽足。」在曠野的生活,雖然沒有欠缺,卻是一種餐風露宿的生活,只能「一天的難處一天當」;而「土地」代表著未來也是穩定的,有土地可以耕種、有房子可以居住,生活更加有保障。
過去,以色列在「土地」生活的時候,是在埃及地為奴,是一種必須勞心勞力的地方。那樣的土地是令人感到不安的,付出所獲得的大部分都給於壓迫他們的埃及地。如今,一旦他們跨越了約旦河,他們所得著的「土地」,是賞賜人平安,在其中得著一切辛苦勞力得來的收穫。不過,必須小心的,得著土地的人就是手握「權力」的人,應該時時記得這塊土地是上帝所賞賜的,不應該變成自己所擁有的,也不應該想要宰制這塊土地。
因此,在進入迦南地之前,以色列被敦促要回想過去,因為一旦忘記過去,就會忘記上帝的恩典。他們忘記自己曾經「過去為奴」,也忘記了上帝才是「那位能帶來改變」的歷史主宰。因此,他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落入「渴望重回奴役狀態」的景況之中。(出16:3)回想過去,也是一種預防落入一種誘惑,就是「自以為生活的局面本該如此,且是以色列自己造就如此局面。」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忘記了所有一切都來自於上帝的恩典,誤以為自己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最終,將會落入敬拜別神的誘惑之中。這些神明。透過滿足人的需要,提供人可以控制這塊土地的手段。這就是落入「貪婪」的誘惑之中,期待在這塊土地中得著利益,並且佔為己有,不願意分享。
我們擁有恩典的人就是擁有「土地」的人,特別是我們許多人在社會上是被定義為「成功人士」或擁有「社會地位」的人,上帝賞賜我們有比別人還多的恩典。或許,我們會覺得自己仍不夠,就如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那可能是一種「近鄉情卻」的感覺,因為當我們承認自己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恩典,所迎接來的新生活,就如同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我們必須理解這些恩典是上帝所賞賜,更必須負起管理所擁有「恩典」的責任,不讓自己陷入「貪婪」的誘惑之中。
東門教會也是擁有恩典的人,擁有比別的教會更多豐盛的資源,必然要在這塊「土地」上負起所擁有「恩典」的責任。就如同暑假的兒少營、東門學苑、東門樂齡等事工,提供更多人來到教會,不只是享受資源,更讓福音有機會進入他們的心中。未來,教會更要秉持這樣的思維,繼續辦理更多的事工,特別是在社青,將是我們可以多多著墨的。或許,我們對新的事工有一些躊躇,但那只是「近鄉情卻」的情緒而已,盼望上帝引領東門教會得著更多的祝福,負起更多這些「恩典」的責任。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