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息中讓上帝掌權~ 《土地神學》第四章讀書心得之二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6-28 15:55
在舊約中,擁有土地的人是必須連帶有其責任與使命,就是路加福音12:41-48有關財產、主人和管家的記載,而擁有土地的人必須負起「好管家」的責任。對進入土地的以色列人來說,遵行「妥拉」的規定,就是負起「好管家」的責任。(書1:7-8)「妥拉」是以色列人學著過蒙恩生活的管道,因為遵行妥拉就得享「成功」與「興盛」。而「土地」相對於我們的意義,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資源、財富、恩賜、能力......等等,或許這些是我們努力得來的,卻也是上帝所賞賜的。如何按照信仰的教導去管理這些「土地」的好管家,那是我們應該負起的責任,也是我們可以享受「成功」與「豐盛」之道。
在妥拉的規定中,「禁止人做偶像」是其中之一,這「偶像」的定義是「企圖把我們生命中一切價值和力量的源頭,都化約成可管理、可預測的形式。」現實中,生命中有許多不同的變數影響著生活所有一切,我們總是期待讓這些變數消失,讓自己可以掌握所有一切。然而,掌握一切之後,往往就是誤以為自己可以任意使用所得著的資源,並且讓自己得著更多的利益。就如Brueggemann在《土地神學》第四章中所說的「當人有能力規劃管理一切事,就會想在生命中製造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即使關乎終極價值的事(亦即關乎上帝、信仰的事),也可以被管理掌握。」因此,在舊約中,常常把「忘記上帝」與「敬拜偶像」放在一起,因為人們不願意敬拜上帝,意味著自己想要讓所有一切都可以被管理掌控,這就是「敬拜偶像」的心態。
「守安息」是另外一個妥拉的規定,「安息」是不讓自己陷入「貪婪」的誘惑之中,Brueggemann提到「我們總是想盡辦法來管理生活和組織土地:安息就是為我們這樣的努力設下邊界。」簡單地說,安息設下一種邊界,讓我們願意放下手邊忙碌的事情。這樣的概念是來自於土地(或資源),是來自於上帝的禮物,是一種恩典。當我們停下來休息,不會因此而失去禮物,而世界也不會因此而不運轉。況且,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安息是連結於「歷史」,也就是因為過去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才能得著所應許的土地。因此,只有「安息」才能夠有時間去回想上帝所做的一切,也才不會「忘記上帝」。這對於我們也是一種提醒,當我們汲汲營營為了生活、為了事業打拼的時候,若沒有停下腳步,那麼將會漸漸忘記上帝,也忘記祂過去所引領的一切。更特別的是,在舊約有所謂的「債務的安息」,也就是在免了人的債務時,也就是放棄對人的掌控。某種程度,這也會讓別人無法掌控我們。就如Brueggemann所說的「因此,將來擁有這地、擁有這立約空間的人,應當為他人立下尊嚴、尊重、自由的界線。」
妥拉也規定人必須要關顧弟兄姊妹,包括貧窮人、外地人,寄居者......等等,這些看起來沒有權益的人,將得著尊重和照顧。這些人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沒有「土地」也就是沒有資源、沒有權力,更沒有尊嚴。當我們照顧這些人時,就是讓他們得著尊重與照顧。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我們總是不斷努力保護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權力,深怕一個不留神就被人奪去一切。久而久之,我們養成了控制的習慣──凡事都要掌握、都要計畫、都要確保不失。然而,一旦失去了這份掌控感,也彷彿失去了安全與價值。對信靠上帝的人而言,這正是一種潛藏的偶像誘惑:我們不再將生命交託給那位掌權的主,反而倚靠自己去維繫一切,最終離開了上帝的懷抱。
因此,我們更需要學習「安息」──學習放手,學習相信:世界的運轉不在於我們的努力,而在於上帝的恩典。唯有在安息中,我們才能騰出空間,重新回顧上帝過去在我們生命中的引導與恩典;也唯有在安息中,我們才能再次謙卑地承認:一切所有,都是上帝所賜。我們不再是掌控一切,而是成為一個好管家,替上帝管理所擁有的一切。願我們學會在安息中放手,讓上帝在生命中掌權。
在妥拉的規定中,「禁止人做偶像」是其中之一,這「偶像」的定義是「企圖把我們生命中一切價值和力量的源頭,都化約成可管理、可預測的形式。」現實中,生命中有許多不同的變數影響著生活所有一切,我們總是期待讓這些變數消失,讓自己可以掌握所有一切。然而,掌握一切之後,往往就是誤以為自己可以任意使用所得著的資源,並且讓自己得著更多的利益。就如Brueggemann在《土地神學》第四章中所說的「當人有能力規劃管理一切事,就會想在生命中製造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即使關乎終極價值的事(亦即關乎上帝、信仰的事),也可以被管理掌握。」因此,在舊約中,常常把「忘記上帝」與「敬拜偶像」放在一起,因為人們不願意敬拜上帝,意味著自己想要讓所有一切都可以被管理掌控,這就是「敬拜偶像」的心態。
「守安息」是另外一個妥拉的規定,「安息」是不讓自己陷入「貪婪」的誘惑之中,Brueggemann提到「我們總是想盡辦法來管理生活和組織土地:安息就是為我們這樣的努力設下邊界。」簡單地說,安息設下一種邊界,讓我們願意放下手邊忙碌的事情。這樣的概念是來自於土地(或資源),是來自於上帝的禮物,是一種恩典。當我們停下來休息,不會因此而失去禮物,而世界也不會因此而不運轉。況且,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安息是連結於「歷史」,也就是因為過去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才能得著所應許的土地。因此,只有「安息」才能夠有時間去回想上帝所做的一切,也才不會「忘記上帝」。這對於我們也是一種提醒,當我們汲汲營營為了生活、為了事業打拼的時候,若沒有停下腳步,那麼將會漸漸忘記上帝,也忘記祂過去所引領的一切。更特別的是,在舊約有所謂的「債務的安息」,也就是在免了人的債務時,也就是放棄對人的掌控。某種程度,這也會讓別人無法掌控我們。就如Brueggemann所說的「因此,將來擁有這地、擁有這立約空間的人,應當為他人立下尊嚴、尊重、自由的界線。」
妥拉也規定人必須要關顧弟兄姊妹,包括貧窮人、外地人,寄居者......等等,這些看起來沒有權益的人,將得著尊重和照顧。這些人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沒有「土地」也就是沒有資源、沒有權力,更沒有尊嚴。當我們照顧這些人時,就是讓他們得著尊重與照顧。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我們總是不斷努力保護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權力,深怕一個不留神就被人奪去一切。久而久之,我們養成了控制的習慣──凡事都要掌握、都要計畫、都要確保不失。然而,一旦失去了這份掌控感,也彷彿失去了安全與價值。對信靠上帝的人而言,這正是一種潛藏的偶像誘惑:我們不再將生命交託給那位掌權的主,反而倚靠自己去維繫一切,最終離開了上帝的懷抱。
因此,我們更需要學習「安息」──學習放手,學習相信:世界的運轉不在於我們的努力,而在於上帝的恩典。唯有在安息中,我們才能騰出空間,重新回顧上帝過去在我們生命中的引導與恩典;也唯有在安息中,我們才能再次謙卑地承認:一切所有,都是上帝所賜。我們不再是掌控一切,而是成為一個好管家,替上帝管理所擁有的一切。願我們學會在安息中放手,讓上帝在生命中掌權。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