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偏見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9-06 16:57
當我們對某些人或某些事存著懷疑的心時,往往是因為我們內心已經形成了某種「偏見」。這些偏見就像一道無形的牆,阻礙我們產生真正的信任感。想像一下,在生活中面對一位經常說謊的人,有一天他確實說了實話,但我們早就已經築起「他一定在說謊」的偏見之牆。這道牆阻礙了我們對他的信任,除非他讓我們感受到他生命已經悔改,不再活在過去的生命,否則這道「偏見之牆」是很難打破的。試想想,這樣的「偏見」也常常成為讓我們無法重新認識一個人或一些事情的阻礙。或許,這個人早就改變,只是因為我們的偏見,導致對他「成見」太深,無法很快地察覺。
我們必須認知到一點,由於我們的思想的限制,因此,無法避免我們對人、對事情總是存在某種的「偏見」。就如哲學詮釋學大師高達美認為「偏見是理解的前提」,也就是當我們開始認識一個人或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從我們一開始的「偏見」作為開始。然而,理解就是「突破偏見」,好讓自己對人、對事情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在信仰上,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對上帝有自己的想像,某種意義上這就是我們對上帝的「偏見」。然而,當我們固守這些「偏見」不願突破時,屬靈生命將會停滯不前,讓我們無法更深地認識上帝。
在約翰福音第一章,當腓力被上帝呼召成為門徒之後,他努力地向拿但業做見證,拿撒勒人耶穌就是那位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不過,拿但業回應「拿撒勒會出什麼好的嗎?」(約1:46a)這句話值得讓我們深思。在當時,拿撒勒確實是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小地方,地處偏僻,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都沒有任何影響力。對當時的人來說,很難想像會有什麼「大人物」出現在這個地方,更別說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彌賽亞了。拿但業的偏見限制了他的想像,好像上帝的恩典只會臨到某些重要的城市或地方。甚至,從他的「偏見」來看,似乎就是看不起那些軟弱的,只想高舉那些剛強的而已。
然而,腓力卻沒有急著力勸拿但業立刻相信,反倒是邀請他「你來看吧!」(約1:46b)他盼望拿但業能夠親自去看耶穌,讓事實去證明一切吧!結果,拿但業接受了邀請,願意親自去接近耶穌,耶穌卻不是被動等待,相反地,他主動對拿但業說「看,他是個實實在在的以色列人;他心裡毫無詭詐!」(約1:47b)耶穌肯定拿但業沒有掩飾自己內心想法的誠實態度,稱讚他是「毫無詭詐」的人,這呼應詩篇所說的「心裡沒有詭詐、不被上主定罪的人,他是多麼有福啊!」(詩32:2)拿但業沒有讓「偏見」成為他認識上帝的阻礙,反倒是因為他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想法,願意正面去重新認識耶穌,最後承認耶穌「你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的君王。」(約1:48-49)讓他可以「突破」偏見,成為「不被定罪的人」,也就是即使他有罪,他也已經獲得赦免了。
我們對於某個人或某件事有「偏見」,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我們總是根據現有的資訊與知識做出判斷,而偏見也是認識人或了解事情的前提。因此,重點不在於我們是否無偏見,而是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保持開放的心。就如拿但業成為「心裡毫無詭詐」的人,是因為他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也願意去接受更多的資訊和知識。他這樣的舉動,讓他可以遇見耶穌,最終生命可以轉變。
就如同決定信主的時候,總是需要突破對於基督信仰的「偏見」,好讓耶穌走進我們的生命中,並且了解上帝在我們生命的作為。而信主之後,有時也會有某些的「偏見」讓我們限制上帝的作為;有時,我們對某些人有「偏見」,導致我們無法成為在主裡彼此相愛,同心服事的兄姊。這些「偏見」也會阻礙我們的生命成長,因此,唯有承認自己的「偏見,並願意主動去接受不同的資訊以及願意與他人互動」,才能突破偏見,讓自己的視野更加的寬廣。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更認識別人,也可以對各種事情更深刻地瞭解,才能夠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轉變,成為在主裡「新造的人」。
我們必須認知到一點,由於我們的思想的限制,因此,無法避免我們對人、對事情總是存在某種的「偏見」。就如哲學詮釋學大師高達美認為「偏見是理解的前提」,也就是當我們開始認識一個人或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從我們一開始的「偏見」作為開始。然而,理解就是「突破偏見」,好讓自己對人、對事情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在信仰上,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對上帝有自己的想像,某種意義上這就是我們對上帝的「偏見」。然而,當我們固守這些「偏見」不願突破時,屬靈生命將會停滯不前,讓我們無法更深地認識上帝。
在約翰福音第一章,當腓力被上帝呼召成為門徒之後,他努力地向拿但業做見證,拿撒勒人耶穌就是那位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不過,拿但業回應「拿撒勒會出什麼好的嗎?」(約1:46a)這句話值得讓我們深思。在當時,拿撒勒確實是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小地方,地處偏僻,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都沒有任何影響力。對當時的人來說,很難想像會有什麼「大人物」出現在這個地方,更別說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彌賽亞了。拿但業的偏見限制了他的想像,好像上帝的恩典只會臨到某些重要的城市或地方。甚至,從他的「偏見」來看,似乎就是看不起那些軟弱的,只想高舉那些剛強的而已。
然而,腓力卻沒有急著力勸拿但業立刻相信,反倒是邀請他「你來看吧!」(約1:46b)他盼望拿但業能夠親自去看耶穌,讓事實去證明一切吧!結果,拿但業接受了邀請,願意親自去接近耶穌,耶穌卻不是被動等待,相反地,他主動對拿但業說「看,他是個實實在在的以色列人;他心裡毫無詭詐!」(約1:47b)耶穌肯定拿但業沒有掩飾自己內心想法的誠實態度,稱讚他是「毫無詭詐」的人,這呼應詩篇所說的「心裡沒有詭詐、不被上主定罪的人,他是多麼有福啊!」(詩32:2)拿但業沒有讓「偏見」成為他認識上帝的阻礙,反倒是因為他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想法,願意正面去重新認識耶穌,最後承認耶穌「你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的君王。」(約1:48-49)讓他可以「突破」偏見,成為「不被定罪的人」,也就是即使他有罪,他也已經獲得赦免了。
我們對於某個人或某件事有「偏見」,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我們總是根據現有的資訊與知識做出判斷,而偏見也是認識人或了解事情的前提。因此,重點不在於我們是否無偏見,而是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保持開放的心。就如拿但業成為「心裡毫無詭詐」的人,是因為他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也願意去接受更多的資訊和知識。他這樣的舉動,讓他可以遇見耶穌,最終生命可以轉變。
就如同決定信主的時候,總是需要突破對於基督信仰的「偏見」,好讓耶穌走進我們的生命中,並且了解上帝在我們生命的作為。而信主之後,有時也會有某些的「偏見」讓我們限制上帝的作為;有時,我們對某些人有「偏見」,導致我們無法成為在主裡彼此相愛,同心服事的兄姊。這些「偏見」也會阻礙我們的生命成長,因此,唯有承認自己的「偏見,並願意主動去接受不同的資訊以及願意與他人互動」,才能突破偏見,讓自己的視野更加的寬廣。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更認識別人,也可以對各種事情更深刻地瞭解,才能夠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轉變,成為在主裡「新造的人」。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