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心傳道」為重~《使徒行傳》查經筆記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9-20 16:37
		在週三《使徒行傳》查經班中,這週查考到一段耐人尋味的經文,那就在使徒行傳18:1-5中,談論到保羅在哥林多的宣教,一開始他是以「製作帳篷」為業。保羅「製作帳篷」是許多基督徒對他的印象,甚至誤以為他整個宣教過程中都是自給自足的。其實,這樣印象並不是十分正確的。從聖經的記載,大概只有在帖撒羅尼迦(帖前2︰9)、以弗所(徒20︰33-34)以及哥林多(徒18︰3)三個地方宣教的時候,他才透過製作帳篷為生。
 
根據研究,保羅有「製作帳篷」的手藝,可能是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受到這樣的訓練,合理地推論,在他還沒受呼召以前,「製作帳篷」有可能會成為他一生的工作。他可能加入所謂的「行會」,在其中同業間可以彼此協助。保羅與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可能在行會相識,並因同一個信仰一拍即合,進而一起工作以及住在一起。(徒18:2-3)
 
保羅選擇在哥林多宣教時,透過「製作帳篷」來自給自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大部分哥林多教會信徒剛信主,社會地位相對低,經濟能力也比較弱,為了不造成這些信徒的負擔,而選擇工作。其中,另外有三個考量,第一,為了避免與其他遊走各地的哲學家一樣,留下兜售宗教、神話的江湖術士的形象;第二,在哥林多,許多社會地位高的家庭會供養有學問的人,必須在該家庭從事教導的工作,這將帶來束縛,成為自由傳福音的障礙;第三,每兩年舉辦的伊斯特米亞運動會可能即將要舉行,保羅透過從事做帳篷的工作,可以提供運動會訪客,進而接觸各階層的人士,藉此傳福音。
 
即使有這些考量,在哥林多的宣教並沒有一直從事「製作」帳篷這個行業,而是在他的宣教同伴西拉以及提摩太從腓立比來到哥林多與他會合後,他就「全心傳道」(18:5,現代台語譯本)。這裡暗示著保羅放下「製造帳篷」的工作,全心宣教、傳福音。那麼,在他們還沒會合之前呢?保羅為了維生,他僅僅能在「安息日」這一天進入會堂與人辯論,目的是向來到會堂敬拜上帝的人傳基督的福音。而會合之後,為什麼可以「全心傳道」?這個答案可能很多人可以猜得出來,但是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西拉以及提摩太」可能從腓立比或其他地方帶來「奉獻」,可以資助他們的宣教。
 
或許,我們會認為保羅在宣教過程中能夠自給自足,不讓教會兄姊負擔他的生活是一件好事,不過,我們必須清楚看到,這是犧牲保羅寶貴的宣教時間所換來的。這也是為什麼當「資金」到位之後,保羅選擇「全心傳道」,因為,當保羅受到呼召之後,「製作帳篷」早就不是他的主業,而是向未信者傳傳音才是上帝賦予他的工作。因此,一旦有機會,他寧可選擇宣教,而不願浪費時間在帳篷的製作上。
 
在大約一年前,因著某對牧者夫婦的來訪,而促成一件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問題的困境。這位牧者非常專心在他的服事上,他的服事單位能夠給予他的「謝禮」卻不多,加上他的孩子身體有些狀況,需要透過「早療」來幫助他的成長。他們承受的經濟壓力幾乎可以拖垮受呼召的心志,也讓孩子無法得著即時的醫療,加上他們也不願意對外求援,只能默默地自己承擔。感謝上帝,透過兄姊以及基金會的幫助,讓他們可以得著經濟的援助,也幫助這位牧者可以專心在自己的服事上。
 
在教會界,有許多認真的牧者,他無論教會或服事的機構給予的「謝禮」是否足夠,都願意全心投入傳道的事工上。這些牧者的處境,讓我想起來東門教會牧會之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無論是在日月潭教會以及新屋教會的服事,也是經常入不敷出,同時間接地犧牲孩子的學習機會,例如,在還沒來東門教會牧會以前,我們兩個孩子從來沒機會去上外面的英文補習班。然而,感謝上帝的恩典,上帝感動許多的兄姊提供了實質上的幫助,讓我們在困境之中仍可以「專心傳道」。
 
保羅或者牧者受到呼召是以「全心傳道」為重,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好牧者願意犧牲自己,寧可刻苦耐勞,不願造成教會負擔。然而,保羅在哥林多的經歷,也提醒著,若情況許可,應該想盡辦法讓牧者可以「全心傳道」,而不是分神在經濟問題上。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牧者,因為在經濟壓力頓減的情況下,他們夫婦更努力地在服事上,讓他們的服事對象得到更多的幫助。必須記得一點,牧者的呼召是以「全心傳道」為重,做為信徒應該盡可能幫助他們完成這個呼召。
 	  
	  
	  
	  根據研究,保羅有「製作帳篷」的手藝,可能是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受到這樣的訓練,合理地推論,在他還沒受呼召以前,「製作帳篷」有可能會成為他一生的工作。他可能加入所謂的「行會」,在其中同業間可以彼此協助。保羅與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可能在行會相識,並因同一個信仰一拍即合,進而一起工作以及住在一起。(徒18:2-3)
保羅選擇在哥林多宣教時,透過「製作帳篷」來自給自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大部分哥林多教會信徒剛信主,社會地位相對低,經濟能力也比較弱,為了不造成這些信徒的負擔,而選擇工作。其中,另外有三個考量,第一,為了避免與其他遊走各地的哲學家一樣,留下兜售宗教、神話的江湖術士的形象;第二,在哥林多,許多社會地位高的家庭會供養有學問的人,必須在該家庭從事教導的工作,這將帶來束縛,成為自由傳福音的障礙;第三,每兩年舉辦的伊斯特米亞運動會可能即將要舉行,保羅透過從事做帳篷的工作,可以提供運動會訪客,進而接觸各階層的人士,藉此傳福音。
即使有這些考量,在哥林多的宣教並沒有一直從事「製作」帳篷這個行業,而是在他的宣教同伴西拉以及提摩太從腓立比來到哥林多與他會合後,他就「全心傳道」(18:5,現代台語譯本)。這裡暗示著保羅放下「製造帳篷」的工作,全心宣教、傳福音。那麼,在他們還沒會合之前呢?保羅為了維生,他僅僅能在「安息日」這一天進入會堂與人辯論,目的是向來到會堂敬拜上帝的人傳基督的福音。而會合之後,為什麼可以「全心傳道」?這個答案可能很多人可以猜得出來,但是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西拉以及提摩太」可能從腓立比或其他地方帶來「奉獻」,可以資助他們的宣教。
或許,我們會認為保羅在宣教過程中能夠自給自足,不讓教會兄姊負擔他的生活是一件好事,不過,我們必須清楚看到,這是犧牲保羅寶貴的宣教時間所換來的。這也是為什麼當「資金」到位之後,保羅選擇「全心傳道」,因為,當保羅受到呼召之後,「製作帳篷」早就不是他的主業,而是向未信者傳傳音才是上帝賦予他的工作。因此,一旦有機會,他寧可選擇宣教,而不願浪費時間在帳篷的製作上。
在大約一年前,因著某對牧者夫婦的來訪,而促成一件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問題的困境。這位牧者非常專心在他的服事上,他的服事單位能夠給予他的「謝禮」卻不多,加上他的孩子身體有些狀況,需要透過「早療」來幫助他的成長。他們承受的經濟壓力幾乎可以拖垮受呼召的心志,也讓孩子無法得著即時的醫療,加上他們也不願意對外求援,只能默默地自己承擔。感謝上帝,透過兄姊以及基金會的幫助,讓他們可以得著經濟的援助,也幫助這位牧者可以專心在自己的服事上。
在教會界,有許多認真的牧者,他無論教會或服事的機構給予的「謝禮」是否足夠,都願意全心投入傳道的事工上。這些牧者的處境,讓我想起來東門教會牧會之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無論是在日月潭教會以及新屋教會的服事,也是經常入不敷出,同時間接地犧牲孩子的學習機會,例如,在還沒來東門教會牧會以前,我們兩個孩子從來沒機會去上外面的英文補習班。然而,感謝上帝的恩典,上帝感動許多的兄姊提供了實質上的幫助,讓我們在困境之中仍可以「專心傳道」。
保羅或者牧者受到呼召是以「全心傳道」為重,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好牧者願意犧牲自己,寧可刻苦耐勞,不願造成教會負擔。然而,保羅在哥林多的經歷,也提醒著,若情況許可,應該想盡辦法讓牧者可以「全心傳道」,而不是分神在經濟問題上。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牧者,因為在經濟壓力頓減的情況下,他們夫婦更努力地在服事上,讓他們的服事對象得到更多的幫助。必須記得一點,牧者的呼召是以「全心傳道」為重,做為信徒應該盡可能幫助他們完成這個呼召。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8 
	    	    	    	
		
		
	  
	 訂閱
 訂閱 上一篇
上一篇 返回
 返回 下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