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旋律~《爸爸的小提琴》觀後感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9-29 11:40
		2022年土耳其電影《爸爸的小提琴》是一部溫馨感人的電影,在這部電影的介紹中,寫著「這個孤兒與她事業有成但情感冷漠的小提琴家叔叔,在共同經歷喪親之痛後,以音樂為橋樑,建立起一段情誼。」這部電影一直都是我的觀看口袋名單,卻因怕挑動四年前父親蒙主恩召的情緒而卻步。
 
當靜下心觀看這部電影,確實劇情發展不會讓人感到太意外,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賞心悅目,並讓觀看者思考生命中所受到的傷痕。電影中的配樂讓人融入劇情的發展,實在符合了女孩奧茲蘭的爸爸阿里在生前曾對她所說的話「每個人都是旋律,你只需要知道如何聆聽。」阿里所謂的「每個人的旋律」,可能是一個人當下的情緒、個人性格、生命經驗。不過,一個人的生命要演奏出好聽的樂章,有些人會誤以為只要「獨奏」即可,其實不然,生命的樂章可能是「協奏曲」,也可能是「交響曲」,是與他人的生命互動中激盪出不同的旋律,才能彈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電影中,女孩奧茲蘭在爸爸阿里死後,失聯多年的叔叔馬希爾在極度不願意之下,進入領養奧茲蘭的程序之中。馬希爾是一位巨匠提琴家,他的音樂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但他的傲氣凌人,讓周遭的人以及與他合作的音樂家都感到極大的壓力。在一場演奏會之後,他開始商談下一場與另一位有名小提琴家烏立克馬丁的合作,他提出了開場的第一首演奏曲必須要使用他所創作的曲子。然而,他不曾創作曲子,即使他一直在構思作曲,他連一首作品都沒有,何況音樂會在不久之後就要舉行。
 
在如此忙碌的情況之下,馬希爾與奧茲蘭開始展開適應彼此的生活,馬希爾的太太蘇娜也參與在其中,於是,他們展開三人的新生活。在彼此不熟悉的情況之下,在彼此磨合中必然產生許多的衝突,這使得馬希爾感到焦慮不安,讓他期待早日擺脫奧茲蘭,無論是在完成領養程序之後,將會送回到老家,在那裡與他爸爸的朋友一起過日子。馬希爾的想法也與太太蘇娜有極度不同,在一次衝突之後,蘇娜離家出走。這樣的結果,卻又讓馬希爾必須一個人扛起奧茲蘭的生活,這加速了他想要將奧茲蘭送回政府的兒童福利機構。
 
在各種不同衝突之中,馬希爾開始面對自己的生命議題,這在他作曲的過程中慢慢地呈現出來。在努力作曲之後,他卻遭到他口中比他還傲慢的烏立克馬丁的否定。他的否定並不是他曲子不夠好聽,而是「沒有傳達出任何情緒」。原來,馬希爾的音樂造詣確實高超,但在他的傲氣底下,隱藏著生命的傷痕,阻卻了與他人的互動,並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情緒。漸漸地,在與奧茲蘭的互動中,他開始體會到人生,更是在見到哥哥阿里的遺物,以及從奧茲蘭口中得知,當年哥哥阿里並不是獨自拋下他不管,而是犧牲自己成就了馬希爾。
 
自此,馬希爾開始面對自己生命各項的議題,並與太太重修舊好,當然,他也開始真正盼望自己能夠領養奧茲蘭。在真正面對自己的生命議題之後。馬希爾創作出一首優美的曲子,不只是展現了音樂造詣,更在其中充滿了生命中各種的情緒。最終,就在與奧茲蘭的合奏之下,完成了一場感動人心的音樂會。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特別的樂章,其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的旋律。許多時候,生命中的傷痕,往往成為一個特殊的旋律,這旋律阻卻了我們譜出更美好的生命樂章。就如同看似光鮮亮麗的馬希爾,因著他生命的傷痕,讓他譜出的樂曲是單調的、毫無情緒的,是無法感動人心的。馬希爾只有開始真實面對自己的傷痕,並在關係中學會愛與被愛,他才能夠譜出一首優美、動人的樂曲。信仰告訴我們,上帝創造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能夠透過生命中獨特的旋律,譜出動人的生命樂章。而生命的傷痕看似會阻卻我們譜出好的樂章,實際上,若我們願意面對傷痕,上帝讓我們在教會、在社會、在家庭中與不同的人彼此相遇,在愛中與彼此包容、接納中,知道我們不是在獨奏,而是在上帝的愛與恩典中演奏出和諧的協奏曲或交響樂。
 
正如《以弗所書》提醒我們:「整個身體都倚靠他,藉著各關節筋絡互相配合,彼此連結。這樣,當各肢體發揮功用時,身體就會在愛中漸漸長大,建立起來。」(弗4︰16)這樣的生命畫面,不正像是一首交響曲嗎?在教會中,當我們在基督裡學會彼此相愛、互相支持,生命的旋律就能被上帝聯結成和諧的樂章,透過動人的樂曲見證上帝的愛與恩典。
	  
	  
	  當靜下心觀看這部電影,確實劇情發展不會讓人感到太意外,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賞心悅目,並讓觀看者思考生命中所受到的傷痕。電影中的配樂讓人融入劇情的發展,實在符合了女孩奧茲蘭的爸爸阿里在生前曾對她所說的話「每個人都是旋律,你只需要知道如何聆聽。」阿里所謂的「每個人的旋律」,可能是一個人當下的情緒、個人性格、生命經驗。不過,一個人的生命要演奏出好聽的樂章,有些人會誤以為只要「獨奏」即可,其實不然,生命的樂章可能是「協奏曲」,也可能是「交響曲」,是與他人的生命互動中激盪出不同的旋律,才能彈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電影中,女孩奧茲蘭在爸爸阿里死後,失聯多年的叔叔馬希爾在極度不願意之下,進入領養奧茲蘭的程序之中。馬希爾是一位巨匠提琴家,他的音樂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但他的傲氣凌人,讓周遭的人以及與他合作的音樂家都感到極大的壓力。在一場演奏會之後,他開始商談下一場與另一位有名小提琴家烏立克馬丁的合作,他提出了開場的第一首演奏曲必須要使用他所創作的曲子。然而,他不曾創作曲子,即使他一直在構思作曲,他連一首作品都沒有,何況音樂會在不久之後就要舉行。
在如此忙碌的情況之下,馬希爾與奧茲蘭開始展開適應彼此的生活,馬希爾的太太蘇娜也參與在其中,於是,他們展開三人的新生活。在彼此不熟悉的情況之下,在彼此磨合中必然產生許多的衝突,這使得馬希爾感到焦慮不安,讓他期待早日擺脫奧茲蘭,無論是在完成領養程序之後,將會送回到老家,在那裡與他爸爸的朋友一起過日子。馬希爾的想法也與太太蘇娜有極度不同,在一次衝突之後,蘇娜離家出走。這樣的結果,卻又讓馬希爾必須一個人扛起奧茲蘭的生活,這加速了他想要將奧茲蘭送回政府的兒童福利機構。
在各種不同衝突之中,馬希爾開始面對自己的生命議題,這在他作曲的過程中慢慢地呈現出來。在努力作曲之後,他卻遭到他口中比他還傲慢的烏立克馬丁的否定。他的否定並不是他曲子不夠好聽,而是「沒有傳達出任何情緒」。原來,馬希爾的音樂造詣確實高超,但在他的傲氣底下,隱藏著生命的傷痕,阻卻了與他人的互動,並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情緒。漸漸地,在與奧茲蘭的互動中,他開始體會到人生,更是在見到哥哥阿里的遺物,以及從奧茲蘭口中得知,當年哥哥阿里並不是獨自拋下他不管,而是犧牲自己成就了馬希爾。
自此,馬希爾開始面對自己生命各項的議題,並與太太重修舊好,當然,他也開始真正盼望自己能夠領養奧茲蘭。在真正面對自己的生命議題之後。馬希爾創作出一首優美的曲子,不只是展現了音樂造詣,更在其中充滿了生命中各種的情緒。最終,就在與奧茲蘭的合奏之下,完成了一場感動人心的音樂會。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特別的樂章,其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的旋律。許多時候,生命中的傷痕,往往成為一個特殊的旋律,這旋律阻卻了我們譜出更美好的生命樂章。就如同看似光鮮亮麗的馬希爾,因著他生命的傷痕,讓他譜出的樂曲是單調的、毫無情緒的,是無法感動人心的。馬希爾只有開始真實面對自己的傷痕,並在關係中學會愛與被愛,他才能夠譜出一首優美、動人的樂曲。信仰告訴我們,上帝創造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能夠透過生命中獨特的旋律,譜出動人的生命樂章。而生命的傷痕看似會阻卻我們譜出好的樂章,實際上,若我們願意面對傷痕,上帝讓我們在教會、在社會、在家庭中與不同的人彼此相遇,在愛中與彼此包容、接納中,知道我們不是在獨奏,而是在上帝的愛與恩典中演奏出和諧的協奏曲或交響樂。
正如《以弗所書》提醒我們:「整個身體都倚靠他,藉著各關節筋絡互相配合,彼此連結。這樣,當各肢體發揮功用時,身體就會在愛中漸漸長大,建立起來。」(弗4︰16)這樣的生命畫面,不正像是一首交響曲嗎?在教會中,當我們在基督裡學會彼此相愛、互相支持,生命的旋律就能被上帝聯結成和諧的樂章,透過動人的樂曲見證上帝的愛與恩典。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7 
	    	    	    	
		
		
	  
	 訂閱
 訂閱 上一篇
上一篇 返回
 返回 下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