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 《台灣醫療宣教第一人 馬雅各的故事》推薦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 盧啟明牧師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10-04 18:08
		歷史意義
 
今年是馬雅各醫師來台160週年紀念(1865-2025),緬懷這位以醫療作為傳道媒介的先鋒,誠然具有意義。他以醫療看診為大門,將信仰的種子播進這片語言與文化全然陌生的土地。從打狗港到台灣府;從平地到山區,他建立的不只是醫館與教會,更是一條人與人、身與心、信仰與文化之間相連的路徑。他所展開的工作,為基督教會奠下根基,也改變台灣社會對醫療與教育的觀念。馬雅各雖然在台灣前後只有八年,但他所傳揚的上帝之愛,至今仍在發芽開花。
 
人物特色
 
馬雅各是醫術高明的蘇格蘭醫師,畢業於全世界最好的愛丁堡醫學院,更是一位充滿勇氣的實踐者。他選擇艱難的道路──放棄安穩的生活,走進異鄉語境中,服務不認識他的人群。他以極大的同理心與堅韌,穿越山林、涉水過溪,只為了把醫治與盼望帶給偏遠部落的居民。他穿草鞋、學台語、忍受疾病與排斥,卻從未停下腳步。他尊重在地文化,樂於與原住民為友,也用智慧帶領同工與信徒成長。他的妻子與兩個兒子更一起參與服務工作,使「馬雅各」不只是個人,而是一整個世代的投入(Maxwells' Family)。
 
圖文風格
故事的一開頭毫不落俗套地,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安靜的圖書館檔案室中,一場偶然的對話揭開了馬雅各的新篇章。事實上這就是編輯團隊自己走過的縮影!我都還記得,在檔案室裡面看到馬雅各親筆寫的古老文獻,帶來的感動與澎湃!江淑文主編的故事裡面,一位台灣學人與英國讀者的交談,不僅喚起了跨國記憶的共鳴,也象徵著東西方歷史交織的起點。SOAS作為研究亞洲、非洲與中東文化的重鎮,僅僅長老教會的文獻就超過十萬件,使馬雅各的生命見證再次走入今日的閱讀視野。這不僅是歷史的追尋,更是一場橫越時空的靈性對話:當我們在今日閱讀馬雅各的故事,也正在與十九世紀的時空交談,聆聽他用生命書寫的見證。如同著名學者卡爾(E. H. Carr)所說,歷史就是過去與現在無止盡的對話。
 
本書插畫由林怡湘老師創作,延續她在「美好腳蹤」系列中一貫細膩又具敘事性的風格。畫面色調溫暖、構圖層疊,無論是台灣的山林地景,或福爾摩沙鄉土與蘇格蘭文化的交會,都巧妙地呈現於筆下。人物的表情動作生動自然,增添了故事情感的厚度。畫作不只是附屬於文字的背景,而是與文字聲音交織共舞,讓閱聽者可以同時用眼、耳與心,展開一場無遠弗屆的行旅。
 
多重圖像
近年來,相對於北部的「馬偕學」,南部的「馬雅各學」悄然成形。作為直接影響的新樓醫院和太平境教會,參與文物普查專案不遺餘力,重現醫療宣教的精神。最早注意到馬雅各與英國海外宣道會往返書信的人,則是已故的張瑞雄牧師,後來我服務的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接棒進行解讀,成員的幾位牧長學者,包括Geoffrey Roper、簡心怡、廖安惠、王昭文和本書團隊的宋訡瑄、陳美玲;在英國的陳郁分牧師更是協助了馬氏夫婦墓塚的整修,避免因地層下陷破壞歷史遺跡。另一方面,馬偕醫學院Jamie Knox和台灣師大林欣宜兩位老師,則努力整理馬雅各的家書與照片,這兩大部份若合起來,將是更完整的歷史圖像。
 
地方文化的層面,甲仙游永福老師,重視馬雅各帶領攝影家湯姆生走過的歷史地景。內門的木柵教會和當地的集穡室工坊則是聚落創生的最佳平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透過原典品冊的執行,推動「串山徑」專案,開展一系列的走讀行旅。成功大學張秀慈和楊中平老師、南台科大蔡蕙如老師,帶領學生參與共學與訪查,展現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這麼豐富細緻,充滿層次的馬雅各探索,我們不得不說,就缺了一套繪本,來分享為普及教育,如今這個願望也實現了。
 
當代啟發
馬雅各的故事,不只是歷史的回顧,而是當代信仰與擁抱生命的榜樣。他教導我們什麼是「跨文化的共融」,什麼是「受苦中的堅持與信靠」。在當今仍需面對疾病、隔閡甚至戰爭的世界中,馬雅各的愛與堅持提醒我們:所謂的「福音」不再是絮絮叨叨的「傳教」,而是日復一日、腳踏實地的陪伴,把好消息帶給世界。他的腳蹤告訴我們,愛能跨越文化,信仰可以醫治人心,宣教(Mission)不只是過去式,而是每個願意回應呼召者的現在進行式。
 
誠摯地向讀者推薦,這是一本物超所值的繪本,編輯團隊用撰寫嚴謹學術論文的態度,推敲考證不斷,請到好幾位教授來參與製作,還有我們共同的老師鄭仰恩教授的審訂。我們捧著此書的重量,承載160年的底蘊,透過輕柔的筆觸,將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時空,流轉為曼妙的圖文、影音。個人有幸參與其中,感到十分光榮。不僅如此,我還是直接的受惠者,自己的兩個小男孩,會非常喜歡這套可愛的繪本,他們一定要我講這個故事,才要入睡。
	  
	  
	  今年是馬雅各醫師來台160週年紀念(1865-2025),緬懷這位以醫療作為傳道媒介的先鋒,誠然具有意義。他以醫療看診為大門,將信仰的種子播進這片語言與文化全然陌生的土地。從打狗港到台灣府;從平地到山區,他建立的不只是醫館與教會,更是一條人與人、身與心、信仰與文化之間相連的路徑。他所展開的工作,為基督教會奠下根基,也改變台灣社會對醫療與教育的觀念。馬雅各雖然在台灣前後只有八年,但他所傳揚的上帝之愛,至今仍在發芽開花。
人物特色
馬雅各是醫術高明的蘇格蘭醫師,畢業於全世界最好的愛丁堡醫學院,更是一位充滿勇氣的實踐者。他選擇艱難的道路──放棄安穩的生活,走進異鄉語境中,服務不認識他的人群。他以極大的同理心與堅韌,穿越山林、涉水過溪,只為了把醫治與盼望帶給偏遠部落的居民。他穿草鞋、學台語、忍受疾病與排斥,卻從未停下腳步。他尊重在地文化,樂於與原住民為友,也用智慧帶領同工與信徒成長。他的妻子與兩個兒子更一起參與服務工作,使「馬雅各」不只是個人,而是一整個世代的投入(Maxwells' Family)。
圖文風格
故事的一開頭毫不落俗套地,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安靜的圖書館檔案室中,一場偶然的對話揭開了馬雅各的新篇章。事實上這就是編輯團隊自己走過的縮影!我都還記得,在檔案室裡面看到馬雅各親筆寫的古老文獻,帶來的感動與澎湃!江淑文主編的故事裡面,一位台灣學人與英國讀者的交談,不僅喚起了跨國記憶的共鳴,也象徵著東西方歷史交織的起點。SOAS作為研究亞洲、非洲與中東文化的重鎮,僅僅長老教會的文獻就超過十萬件,使馬雅各的生命見證再次走入今日的閱讀視野。這不僅是歷史的追尋,更是一場橫越時空的靈性對話:當我們在今日閱讀馬雅各的故事,也正在與十九世紀的時空交談,聆聽他用生命書寫的見證。如同著名學者卡爾(E. H. Carr)所說,歷史就是過去與現在無止盡的對話。
本書插畫由林怡湘老師創作,延續她在「美好腳蹤」系列中一貫細膩又具敘事性的風格。畫面色調溫暖、構圖層疊,無論是台灣的山林地景,或福爾摩沙鄉土與蘇格蘭文化的交會,都巧妙地呈現於筆下。人物的表情動作生動自然,增添了故事情感的厚度。畫作不只是附屬於文字的背景,而是與文字聲音交織共舞,讓閱聽者可以同時用眼、耳與心,展開一場無遠弗屆的行旅。
多重圖像
近年來,相對於北部的「馬偕學」,南部的「馬雅各學」悄然成形。作為直接影響的新樓醫院和太平境教會,參與文物普查專案不遺餘力,重現醫療宣教的精神。最早注意到馬雅各與英國海外宣道會往返書信的人,則是已故的張瑞雄牧師,後來我服務的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接棒進行解讀,成員的幾位牧長學者,包括Geoffrey Roper、簡心怡、廖安惠、王昭文和本書團隊的宋訡瑄、陳美玲;在英國的陳郁分牧師更是協助了馬氏夫婦墓塚的整修,避免因地層下陷破壞歷史遺跡。另一方面,馬偕醫學院Jamie Knox和台灣師大林欣宜兩位老師,則努力整理馬雅各的家書與照片,這兩大部份若合起來,將是更完整的歷史圖像。
地方文化的層面,甲仙游永福老師,重視馬雅各帶領攝影家湯姆生走過的歷史地景。內門的木柵教會和當地的集穡室工坊則是聚落創生的最佳平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透過原典品冊的執行,推動「串山徑」專案,開展一系列的走讀行旅。成功大學張秀慈和楊中平老師、南台科大蔡蕙如老師,帶領學生參與共學與訪查,展現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這麼豐富細緻,充滿層次的馬雅各探索,我們不得不說,就缺了一套繪本,來分享為普及教育,如今這個願望也實現了。
當代啟發
馬雅各的故事,不只是歷史的回顧,而是當代信仰與擁抱生命的榜樣。他教導我們什麼是「跨文化的共融」,什麼是「受苦中的堅持與信靠」。在當今仍需面對疾病、隔閡甚至戰爭的世界中,馬雅各的愛與堅持提醒我們:所謂的「福音」不再是絮絮叨叨的「傳教」,而是日復一日、腳踏實地的陪伴,把好消息帶給世界。他的腳蹤告訴我們,愛能跨越文化,信仰可以醫治人心,宣教(Mission)不只是過去式,而是每個願意回應呼召者的現在進行式。
誠摯地向讀者推薦,這是一本物超所值的繪本,編輯團隊用撰寫嚴謹學術論文的態度,推敲考證不斷,請到好幾位教授來參與製作,還有我們共同的老師鄭仰恩教授的審訂。我們捧著此書的重量,承載160年的底蘊,透過輕柔的筆觸,將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時空,流轉為曼妙的圖文、影音。個人有幸參與其中,感到十分光榮。不僅如此,我還是直接的受惠者,自己的兩個小男孩,會非常喜歡這套可愛的繪本,他們一定要我講這個故事,才要入睡。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 
	    	    	    	
		
		
	  
	 訂閱
 訂閱 上一篇
上一篇 返回
 返回 下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