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那一把尺~《士師記》第9章查經筆記

我們每一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心裡總有一把「尺」。這把尺,是我們判斷事情、衡量價值、選擇方向的標準。有人用權力當尺,有人以金錢為尺,有人看重人情關係,還有人把上帝的旨意作為最終的準則。這一把尺,不但影響我們當下的抉擇,更會左右我們的人生結局。《士師記》第9章亞比米勒的故事,正是一面鏡子。亞比米勒、示劍人、以及約坦寓言中的樹木,各自心中都有一把尺。他們的選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成人主日學《士師記》查經班,目前的進度來到了第9章,是描述基甸的兒子亞比米勒的故事。他為了搶奪統治以色列的王位,不惜殺害自己同父異母的70位兄弟。一開始,他回到了母親的娘家示劍,透過他的外公和親舅舅的居中協調,成功地讓示劍人幫助他奪取王位。亞比米勒勸說示劍人幫助他的理由是「你們要誰來治理你們?是基甸所有的七十個兒子呢?還是一個人呢?記住,我-亞比米勒是你們的骨肉。」(士9︰2)除了從集體領導改變成一個人單獨領導這個理由以外,另外就是發動親情攻勢「我-亞比米勒是你們的骨肉」,強調他們之中的血緣關係。

不過,讓人納悶的,亞比米勒訴諸於血緣關係的支持,卻是用來對付同樣有血緣關係的兄弟,除了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的無情,讓人感到不勝唏噓以外,難道示劍人不會質疑將來亞比米勒也會反過來對付他們嗎?在真實的世界中生活的我們,對於這種人真的都不加以防範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無論是我們做生意的對象或是在職場的同事,只要他們是這樣的人絕對不可靠,必然要加以防範。
而在亞比米勒屠殺兄弟的戰場中,基甸的最小兒子約坦逃過一劫,獨活的他必然有很深的感觸。於是,他跑去基利心山對示劍人喊話,並且說了一個寓言,故事中包括橄欖樹、無花果樹、葡萄樹都被邀請成為「樹王」,它們都以每個人按照能力「各司其職」的理由拒絕,只有荊棘答應邀請而成為「樹王」。對於以色列人來說,「荊棘」所能成長的高度不會太高,即使能夠暫時讓人躲避,卻無法提供長期的保護。甚至,荊棘易燃的特性,一不小心就容易著火而傷害到人。

約坦講完寓言後,清楚表達出亞比米勒就是那個「荊棘」,藉著他的父親拯救以色列的名聲成為王,卻沒有好好善待他的後代,也就是亞比米勒的兄弟,最終必然會反噬,示劍人也必得著報應。確實,故事接下來的發展,就按照約坦所預言的,示劍人開始造反,而亞比米勒反擊,最終,整個示劍城徹底被毀滅,示劍人被殺光。而亞比米勒殺紅了眼,繼續攻擊鄰近的城市提備斯,這城與本故事完全無關,這樣的舉動完全展現了他的野心。最終,在一位婦女丟下一塊大石磨砸死亞比米勒,整個故事才戛然而止,否則這樣的血腥畫面不知道還要延續多久。

在這令人感到沈重的故事中,卻是提醒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將會影響將來的結果。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把尺,透過這把尺來做出抉擇。亞比米勒心中的那一把尺是權力、地位,示劍人的那一把尺是血緣關係。漸漸地,我們會發現這把尺將會左右事情的走向,亞比米勒、示劍人心中的那一把尺,帶領他們走向滅亡。而寓言故事中的橄欖樹、無花果樹以及葡萄樹,心中的那一把尺是按照上帝所賞賜的能力「各司其職」,提醒著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是上帝所賞賜的能力以及呼召,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為主作工。在教會中,若讓權力、地位、或彼此的關係成為心中的那一把尺,所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祝福,而當我們回到上帝的呼召以及在各種不同的服事上「各司其職」,所帶來的就是祝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