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凡物公用」的教會

根據使徒行傳第19章的記載,保羅在以弗所的宣教遇到一些麻煩,其中有猶太人反對他,更有銀匠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引起的大暴動。在以弗所的銀匠是以「製造銀質的亞底米女神廟模型為業」(徒19︰24),他們害怕當保羅的福音廣傳,許多以弗所人信主,就不拜亞底米女神,讓他們所製造的神廟模型(神龕)乏人問津,導致影響他們的經濟。(徒19︰27)這種將自己本身經濟利益與宗教連結在一起,往往會讓宗教的本質遭受到扭曲。

教會的經濟來源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信徒的奉獻,必須好好善用這些金錢,好不辜負上帝的恩典。在教會中管理財務是一件很大的學問,一不小心就成為「不義」的管家,沒有好好地管理、使用這些金錢。不過,如何善用信徒所奉獻的金錢,不能像那領一千元的僕人一樣,只想要保守這些錢,等待主人回來時原封不動地交給他,所換來的卻是被趕出家門。教會本身就是使徒行傳所說的「團契」,而團契中除了敬拜上帝以外,也是所謂的「凡物公用」的群體,其中的使命就是培育信徒敬虔的信仰,並且對外宣教、傳福音。

馬可福音第10章中,那位想要得到永恆的生命的那位財主,他是一位虔誠的人。當他來到耶穌面前,因從小就遵守誡命,耶穌非常喜愛他。不過,當耶穌向他提出一個挑戰「去賣掉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你就會有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可10︰21b)因為他非常富有,因此他只能憂憂愁愁、垂頭喪氣地離開。這個挑戰並不是意味著一位信仰者必須要拋棄所有的財產,反倒是如何利用所擁有的財產。更精確地說,我們如何正確使用上帝所賞賜的金錢。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與猶太拉比斯科卡的對話中,方濟各提到「有些人在一個國家經營企業,然後將所賺的錢存到其他國家,這也是一種罪惡。」這句話的核心在於如何正確使用上帝所賞賜的恩典呢?方濟各提醒富有的人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不要讓所賺取的金錢成為銀行戶頭的一個數字,有能力的人必然要負起責任,將上帝的恩典分享給需要的人。

教會的經濟是靠著所有跟隨耶穌的人回應上帝的恩典所奉獻的,因此,如何使用才不會愧對奉獻者的心意,這是經營一間教會很大的課題。因為教會不是營利單位,許多人就會認為應該要防患未然,免得未來奉獻收入變少,教會的運作就會出問題。確實,這樣想法很務實,卻不一定符合教會存在的意義。

教會是一個「凡物公用」的團契,所有人的奉獻都應該使用在信仰培育與宣教事工上。這不是說,教會的經費不應該使用在硬體設備或人事費上,而是所有的花費都應該用以「宣教事工」為導向。譬如,教會影音設備的更新,並不應該只從「如何省錢」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怎樣的影音設備如何幫助整個「宣教事工」有好的發展。特別是,現在是網路時代,怎麼讓教會的禮拜、講道、查經班、東門學苑課程......等等,透過影音的製作在網路流傳,讓宣教事工無遠弗屆地傳遞出去,吸引更多人信主。

因此,怎樣才是金錢的好管家,並不是在於怎麼累積或保守教會的財產,而是在於如何使用在「對」的地方。就如教宗方濟各提醒富有的人應該負起「社會責任」,而擁有許多跟從者所奉獻金錢的教會也應該負起「宣教責任」。這意味著,我們如何看待上帝所賞賜的恩典,是看作「私有」的,期待將這些錢保留在安全的地方;或是看作是「公有」的,期待這些錢能夠「凡物公用」,好好使用在宣教事工上。當教會成為敬畏上帝、彼此相愛的團契,在其中實現「凡物公用」,將所有奉獻的金錢使用在「宣教事工」上,好滿足所有在物質上或心靈上有欠缺的人,那上帝就會「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我們」(徒2︰47)。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