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提醒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11-01 20:35
上主日,成人主日學《士師記》查經班的進度來到第10~11章所描寫的士師耶弗他的故事。即使,耶弗他對於基列或以色列的權力,乃是透過與基列的長老們的協商與交換條件所取得的,這無損上帝對於他的呼召。尤其是,在上戰場前,經文確實談到「上主的靈」臨到耶弗他(士11:29),非常清楚表達出上帝就是要使用他,讓他成為打敗當時的仇敵亞捫人的器皿。令人納悶的是,耶弗他並沒有立刻充滿信心去打仗,反倒是轉而向上帝「許願」,再次用「交換條件」,期待上帝必然要保佑他,讓他平安地從戰場中回來。令人遺憾地,他所許的願最終讓他的獨生女兒為他而死,被他當作祭物獻祭。當然,這絕對不是上帝允許的事,即使他有機會修正自己所許的願,他卻執意實踐它。
面對這樣的故事發展,就如昭華長老當場就詢問,既然「上主的靈」已經臨到耶弗他了,難道他不知道嗎?若他知道,為什麼還要違背上帝的旨意而許願呢?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條件是匪夷所思的。即使他可能沒想到的,當戰場獲得全面性的勝利之後,回到家第一個迎接他的居然是他的女兒。確實,我個人認為耶弗他必然知道上主的靈已經臨到他,他卻執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如當天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應,當我在大三時感受到上帝呼召我進入神學院就讀,未來成為牧者服事祂,我開始以自己沒有口才、沒有才能,也無法克服恐懼站在講台上講道。就這樣,我以此理由逃避了上帝的呼召。然而,我回頭認真去想,當我透過不斷詢問信任的人,想要聽他們的建議,其實,就像耶弗他一樣,上帝的靈早就臨到我,在我心中也很清楚知道上帝的旨意,只是向約拿一樣逃避上帝的呼召而已。
耶弗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人不僅會在無知中犯罪,更常在「明知上帝的旨意」的情況下選擇不順服。奧古斯丁也在其所撰寫的《懺悔錄》中討論類似的事。當他16歲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到鄰居的後院偷摘梨子。奧古斯丁和朋友偷摘梨子,不是因為他們肚子餓,也不是因為與鄰居有過節而報復,單純只是為了好玩而做。整個事件沒有被發現,當然也沒有人受處罰。他認為當時他們偷梨子,正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件事是不能做的事,他們才故意去做。其實,就如同保羅所說的「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7:19)我們總是知道「善」或「惡」卻不願意行善,反倒去做惡,在信仰上,這就是人的「罪」。「罪」不只是做不應該做的事,而是明明知道上帝的旨意,卻選擇不順服,這將會導致我們遠離上帝。
許多時候,我們內心有一個「良知」,告訴我們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但我們常常忽略了「良知」所提醒的,甚至去做違背「良知」的事。有時候,可能只是我們不夠敏感,導致無法及時去意識到自己的「良知」,導致無意間做錯了事。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逃避「良知」的譴責,只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騙別人也騙自己,好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於信靠上帝的我們來說,這個「良知」來自於聖靈在他心中的提醒。一旦違背了聖靈的提醒,在信仰上就是「罪」。或許,我們可以用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所犯的罪,聖靈必然會透過內心的良知來提醒,最終仍端看自己是否決定順服。成熟的信仰者,並不在於我們是否完全明白上帝的旨意,而是願意順服聖靈的引導,走在上帝的旨意之中,並且在其中經歷祂的恩典。
面對這樣的故事發展,就如昭華長老當場就詢問,既然「上主的靈」已經臨到耶弗他了,難道他不知道嗎?若他知道,為什麼還要違背上帝的旨意而許願呢?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條件是匪夷所思的。即使他可能沒想到的,當戰場獲得全面性的勝利之後,回到家第一個迎接他的居然是他的女兒。確實,我個人認為耶弗他必然知道上主的靈已經臨到他,他卻執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如當天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應,當我在大三時感受到上帝呼召我進入神學院就讀,未來成為牧者服事祂,我開始以自己沒有口才、沒有才能,也無法克服恐懼站在講台上講道。就這樣,我以此理由逃避了上帝的呼召。然而,我回頭認真去想,當我透過不斷詢問信任的人,想要聽他們的建議,其實,就像耶弗他一樣,上帝的靈早就臨到我,在我心中也很清楚知道上帝的旨意,只是向約拿一樣逃避上帝的呼召而已。
耶弗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人不僅會在無知中犯罪,更常在「明知上帝的旨意」的情況下選擇不順服。奧古斯丁也在其所撰寫的《懺悔錄》中討論類似的事。當他16歲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到鄰居的後院偷摘梨子。奧古斯丁和朋友偷摘梨子,不是因為他們肚子餓,也不是因為與鄰居有過節而報復,單純只是為了好玩而做。整個事件沒有被發現,當然也沒有人受處罰。他認為當時他們偷梨子,正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件事是不能做的事,他們才故意去做。其實,就如同保羅所說的「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7:19)我們總是知道「善」或「惡」卻不願意行善,反倒去做惡,在信仰上,這就是人的「罪」。「罪」不只是做不應該做的事,而是明明知道上帝的旨意,卻選擇不順服,這將會導致我們遠離上帝。
許多時候,我們內心有一個「良知」,告訴我們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但我們常常忽略了「良知」所提醒的,甚至去做違背「良知」的事。有時候,可能只是我們不夠敏感,導致無法及時去意識到自己的「良知」,導致無意間做錯了事。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逃避「良知」的譴責,只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騙別人也騙自己,好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於信靠上帝的我們來說,這個「良知」來自於聖靈在他心中的提醒。一旦違背了聖靈的提醒,在信仰上就是「罪」。或許,我們可以用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所犯的罪,聖靈必然會透過內心的良知來提醒,最終仍端看自己是否決定順服。成熟的信仰者,並不在於我們是否完全明白上帝的旨意,而是願意順服聖靈的引導,走在上帝的旨意之中,並且在其中經歷祂的恩典。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
訂閱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