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2025年兒少營之回顧

每年暑假,教會的重頭戲「台北東門兒少營」終於在過去的一週登場。今年總共吸引了一百名以上的國中小學生報名,超過原本設定的人數,一直到開始的前幾天,仍然有許多家長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希望報名。過去,教會所舉辦的兒少營都是許多教會趨之若鶩,希望共同參與的盛會。經過疫情的影響,以及台灣社會少子化的現象,讓各個教會越來越難辦理大型的暑期活動。而今年,即使沒有回到過去的盛況,卻也吸引許多的學生參與,實在是令人鼓舞的一刻。

[閱讀全文]

最近,在Netflix看到一部印尼電影《情投意不合》,是改編自印尼知名作家Habiburrahman El Shirazy所著的小說《Hati yang Dijanjikan》。這部電影除了談論年輕人的愛情以外,更是從伊斯蘭教信仰的觀點,談論「真主」怎麼去影響或帶領人的生活。除去了不同宗教信仰的背景,基督徒確實可以在這部電影中得著信仰的啟發,特別是在生命面對各種挑戰與抉擇中,在積極作為與等待上帝旨意之間如何平衡,是基督徒生活的重要課題。

[閱讀全文]

在舊約中,擁有土地的人是必須連帶有其責任與使命,就是路加福音12:41-48有關財產、主人和管家的記載,而擁有土地的人必須負起「好管家」的責任。對進入土地的以色列人來說,遵行「妥拉」的規定,就是負起「好管家」的責任。(書1:7-8)「妥拉」是以色列人學著過蒙恩生活的管道,因為遵行妥拉就得享「成功」與「興盛」。而「土地」相對於我們的意義,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資源、財富、恩賜、能力......等等,或許這些是我們努力得來的,卻也是上帝所賞賜的。如何按照信仰的教導去管理這些「土地」的好管家,那是我們應該負起的責任,也是我們可以享受「成功」與「豐盛」之道。

[閱讀全文]

近鄉情卻~ 《土地神學》第四章讀書心得之一

「近鄉情卻」是一種快要達到目標或理想時,心裡產生一種畏懼或者是莫名的情緒,有時,這種情緒會導致前功盡棄,到手的天鵝飛走了。就如同在桌球場上,有時候比數已經來到10:5,只差一分就能夠打敗對手,卻因為近鄉情卻的情緒,打球開始太過於保守,導致最後被逆轉。

[閱讀全文]

得著救贖的真義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卻又常常被誤解,他說「做一個罪人,大膽地犯罪,但更大膽地相信基督。」乍聽之下,這句話好像在鼓勵人去犯罪,但路德真正的意思恰恰相反。他要我們明白:我們都是罪人,不可能靠自己的行為來稱義。這讓我們可以更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勇敢地相信,唯有倚靠耶穌基督,才能得著赦罪與平安。

[閱讀全文]

韓國參訪心得

上上週,我受中會委派至韓國,參與「七星中會與韓國首爾北中會宣教交流」。有些人誤以為我是去參加所謂的「訪韓盛會」,與台灣其他教會的牧者、兄姊去參加大型教會的禮拜或者禱告會,其實不是,這次最大的任務就是參訪七星中會結盟為「宣教夥伴中會」的韓國首爾北中會。其中的行程,包括參訪總會、中會,以及中會屬下的教會、機構,並針對兩中會的宣教交流舉行座談。整個參訪期間,除了增進兩中會的了解,並規劃讓兩中會底下的機構、教會互訪、交流以外,在參訪機構與參與不同教會的禱告會與主日禮拜,可以說是收穫滿滿的一趟旅途。

[閱讀全文]

在曠野中的供應者~ 《土地神學》第三章讀書心得

以色列人在離開受苦壓迫的埃及地之後,原本期待進入曠野之地,可能只是路過而已,很快地,他們就要進入應許之地~迦南地。令人意外地,他們卻在曠野生活超過四十年,這必然讓他們感到失望,因為他們從「寄居」埃及地,到了「曠野」生活,仍然無法過著擁有自己「土地」的生活。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有活在「曠野」時期的經驗。結束學生時代的生活,開始進入職場,原本認為從此生活就可以自給自足,到頭來卻發現獨立生活並不是那麼簡單。在工作中,無論是獲得升職的時候,或者自己的公司、工廠已經進入穩定的狀態,似乎要進入無風無雨的人生時,才發現事情並沒有按照所預期的發生,許多出人意外的挑戰接踵而至。

[閱讀全文]

不再哭泣

成人主日學《士師記》查經班已經開始了,在三週的課程中,從簡單介紹《士師記》開始,到目前已經查完第一章,進入第二章。就如一位認真的姊妹,在正式查考《士師記》的時候,曾跟我分享說「牧師,我本來想說查考之前,先閱讀經文一下,但看沒幾章,我就想算了,還是等查經班上課完再說。」確實,《士師記》第一章,除了傳統上舊約被認定的打打殺殺,還有很多的支族名稱、地名以及迦南民族,確實是很難閱讀以及消化的經文。對於一些困難的事,台語諺語總是說「頭過身就過」,閱讀聖經也是如此,萬事起頭難,相信《士師記》查經班將越來越有趣。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