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上帝的旨意」知多少?/Mingku陳彥龍傳道

在我的書架上放著一本「拉比傳奇」,這是一本藉由猶太拉比的故事來分享一些在信仰上我們會遇到的難題,或是透過書中以撒拉比的教導,來幫助他的學生們可以走在正確的信仰道路上。而且這是一本有聲書,有時候夜深人靜,播放著一段段的故事,聽覺的思考也是很好的學習,就像當初的基督教會在收到保羅的信件的時候,也都是用誦讀的方式讓教會的兄姊聆聽,每每聽完之後,除了心靈會很平靜,也會刺激大腦的思考。

[閱讀全文]

紅領帶/曾子安

在媽媽的葬禮和追思禮拜中,我和哥哥決定繫上代表福氣、喜悅的紅領帶。

前年十二月30日,星期五。媽媽的肚子痛得厲害,覺得胃硬得像塊石頭,只好請爸爸打電話去好朋友林醫師家求救,林醫師先給了一些止痛藥,隔日去做胃鏡檢查。檢查後,林醫師打電話要爸爸到醫院一趟,他帶來晴天霹靂的消息──媽媽得了最惡性的一種胃癌。

[閱讀全文]

柔和謙卑的樣式/Mingku陳彥龍傳道

當「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出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的感受是甚麼?最近身邊的幾位同工,都有接觸到這些神父的經驗,而他們共同的感受就是在他們的身上,真正看見了耶穌柔和謙卑的樣式,從來不需要為自己設想甚麼,就只是默默地將上帝的愛分享在這塊土地上,是一生的年日。

[閱讀全文]

20世紀70年代開始,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因為被逐出聯合國而陷入困境,再加上台灣民主化的運動逐漸萌芽,總會曾經發表三次重要的政治性宣言。這些的宣言在當時極端保守的政治環境之下,在台灣社會產生不小的震撼。這些聲明已經有相當多的學者和學生進行研究並撰寫論文。對教會本身來講,在這些政治態度宣示的文件之後,更重要也值得研究的文獻應該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閱讀全文]

為什麼要回到歷史經驗當中去尋找神學的素材?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過去台灣教會著重在引介西方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最流行的研究趨向,嘗試透過西方神學的眼光瞭解基督教信仰,或是借助「第三世界神學」(解放神學、民眾神學等)的方法,切入或解決台灣教會所面臨的困境,或作為建構本土神學的方法。

[閱讀全文]

再思神研班/Mingku陳彥龍傳道

今年是我第三次參加「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我來說,神研班是新鮮的,從輔導徵召、訓練到整個營會的進行,全部都是新鮮的,所以就會感到很好奇,如果以我這三次參加的經驗,我也必須很誠實地說,這一次真的是退步了,特別是整體的行政的作業,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整個神研班的立意與發展。在每一次的神研班的大會手冊裡面,一定有一篇在分享神研班成立的經驗,在那個時代,這個神學聖經研究的風潮,真的帶給台灣無論在社會或是教會很大的改革思潮,基於對上帝話語的認識與研讀,帶出的反省力量是很觀的,而且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老前輩們的積極反思,有很多很重要的突破,特別是強調草根性、由下到上的神學反省,例如在1971年的政治環境中,神研班就帶動了當時的政治關注,進而不斷地發展出更完善的社會關懷神學。

[閱讀全文]

在生命的角落遇見少年PI/Mingku陳彥龍傳道

記得大學時到部落去協助課業輔導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很可愛,不過他常常要到隔壁的家裡一起吃飯,後來才知道原來他爸爸出去工作了。不過其實這家有兩個孩子,一個給伯伯家養。隔年,這孩子還在,但他爸爸沒在部落看到他的身影,原來,在那個台灣還沒有這麼多外國朋友來工作的時期,他就已經到國外去工作了,難以想像那是甚麼樣子,或許就像現在許多外籍朋友所做的工作吧。

[閱讀全文]

「巴通谷俄努」(布農族稱為「通谷沙飛」(Tongku-Saveq)是台灣原住民稱呼這座台灣最高山峰「玉山」的傳統名稱。這座山和鄒族以及布農族的歷史經驗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千百年來環繞在這座山脈週邊的族群,也各以自己的名字來稱呼台灣的最高峰,許多的神話與傳統都和這座山峰連結,而成為族群身份認同重要的記號。 1857年,美國船艦上的官員從安平港外遠眺高聳的「巴通谷俄努」,由於尚未有任何地圖標記這座山名,因此決定將它命名為「摩里遜山」(Mt. Morrison),用以紀念首位前往中國傳道的宣教師。從那個時候開始,西方出版的東亞地圖裡,台灣的最高峰就稱為「摩里遜山」。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