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憐恤人是責任

上週四,在東門學苑〈耶穌的八福〉代課,主題是「第五福:憐恤人必蒙憐恤」。「憐恤」在聖經現代中文譯本是翻譯為「仁慈」,也就是待人仁慈的意思。在這個以競爭為導向的社會中,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強者,對於弱者的需要常常是視而不見。而「憐恤」的定義恰恰是一種「溫柔的性情」,也就是「將他人的苦難放在心上,並隨時預備好謀他人的利益。」這與「愛人」有一些的不一樣,愛的對象是你所關心的對象,而「憐恤」是將眼光放在「需要」的人,並不會將個人的喜惡放在考量之中。

[閱讀全文]

承接上帝的捏塑

基督徒常常落入一個試探,那就是拿個人的靈性狀況來比較,比較誰的信仰好,誰比較屬靈。不過,信仰的真諦並不僅僅關於一個人感受與經驗,更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信仰實踐讓自己的生命可以成長。就如耶利米書18章中「陶匠」的比喻帶給我們可以有深刻的省思,看到上帝如何捏塑祂的百姓,而祂的百姓應當如何回應祂的捏塑。

[閱讀全文]

微光古樂集—感恩音樂會序言/邱文哲

我,上帝的子民邱文哲,1935年出生於台南。母親的娘家高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大家族。而父親邱家的先代都是傳統的民間信仰。我是邱家的長孫,自幼就經常在祖父母的身邊,到幼稚園年齡,就經常由母親帶去台南太平境教會,進教會辦的太平境幼稚園。並經常在外公外嬤的家過禮拜天的基督教家庭生活。但是到了初中三年級(現在的國中三年級)以後,因為熱心打網球,便不再去教會了。

[閱讀全文]

姊妹團契基隆輕旅行感恩之旅/陳春梅

期盼著,期盼著,要到基隆旅遊的日子終於來到,好棒喲!上帝特別賜予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真是太感謝了。

[閱讀全文]

真正的「老狐狸」~電影《老狐狸》觀後感

2023年金馬獎得了許多獎項的電影《老狐狸》,在2024年的台北電影獎入圍名單中引起一個爭議。飾演「老狐狸」一角的演員陳慕義報名〈最佳男主角〉最終沒有入圍,其中原因就是評審認為他在電影中的戲份太少。然而,無論是否得獎或者入圍,這部電影確實是相當有質感,也值得去觀看的影片。劇情中,少了一些激情的演出,即使劇情有去碰觸到校園暴力、霸凌的問題,沒有刻意演出被霸凌的實況,卻讓人立刻可以看透、理解。這樣的劇情看似平凡,卻又能夠帶觀眾進入情節之中,並隨著電影的敘事線繼續欣賞下去,可見導演的用心及功力,得到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實在是名符其實。

[閱讀全文]

「宗教改革紀念日」的省思/盧俊義

1517年10月31日,是全世界改革宗教會都會紀念的「宗教改革紀念日」。當年的這一天,馬丁路德寫了95條抗議當時教會錯誤的現象,然後將之貼在「威登堡」(Wittenberg)的「諸聖教堂」(All Saints' Church)的大門上,因而引發了基督教會歷史上最重要的新頁,所謂「新教」(又稱之「改革宗教會」)就此從原有的羅馬大公教會(即華人所稱的「天主教會」)分裂出來。

[閱讀全文]

一位在台灣出生、成長的挪威小男孩,在十來歲時,離開台灣回故鄉求學的前夕,因為在台灣行醫的醫生爸爸,為了照顧病人得繼續留在台灣。時隔半個世紀以上的他,回想起跟爸爸一起在台灣的生活點滴,構成了這本《我的超節儉醫生爸爸》繪本故事線。故事文作者周佩蓉、繪者陳嘉鈴,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於2024年10月推出。

[閱讀全文]

在大學時代,團契舉辦了同工退修會,在閉會禮拜的時候,主理的講員準備了好幾個水盆,事先又要我們準備毛巾,原來他要在禮拜中進行「洗腳禮」的儀式。對於不習慣讓人洗腳的我們來說,不管是要伸出腳讓別人洗,或者是幫別人洗腳都是讓人感到尷尬的事。只不過,後來大部分的人仍完成彼此洗腳這樣的行動。事後,仔細去感受到當下的感受,「洗腳禮」的儀式帶給人很強烈的省思,除了彼此服事以外,也體會到同工之間的彼此相愛。

[閱讀全文]